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纺织原料主要是丝和麻。元朝时期,官府开始将棉布作为赋税对象,并督劝民众植棉与纺织,棉纺织业遂遍及全国。中国传统棉纺织技术的形成,得益于元初黄道婆的技术革新。黄道婆把中国以往用于纺麻的纺车改成脚踏三锭棉纺车,还改造了轧棉、弹棉和织造等技术。随着棉纺织业的推广和发展,这一套棉纺织技术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松江等长三角地区也由此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然而,在此之后,中国棉纺技术却始终没有迎来大的突破。元代王祯在《农书》里就记载了具有两到三个纺锭的脚踏棉纺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嘉庆时期的《松江府志》所记载的纺锭数仍多为三个。

——摘编自倪金柱《中国棉花栽培科技史》等

材料二   1585年,受宗教迫害影响,许多尼德兰地区的工匠逃难至英国,也带来了棉纺织技术,英国棉纺织业由此起步。但真正为英国棉纺织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的是日益庞大的棉纺织品市场需求。随着欧洲、非洲和美洲对棉纺织品需求的持续上升,再加上英国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极大的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棉纺织行业中从技术到工具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纺织动力从人力时代推进到了机械时代。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和工具改进,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迅速提升,其出口总值也逐步增加,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1802年的7624505英镑。

——摘编自杨兴升《鸦片战争前中英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差异及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棉纺织技术主要发展差异,并分别简述原因。
2022-05-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9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1226日,在对试行法进行修改的基础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较之于试行法有了重大进步:一是内容更加科学。《环境保护法》坚持了大环保的理念,增加了“改善环境”的规定,反映了现实需求;明确了环境监管体制,对监管部门、监管职权的规定更加明确;克服了试行法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了环境监管的基本制度,如环境标准、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等;初步建立了环境法律责任体系框架。二是立法技术显著进步。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环境法学研究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其体系性显著增强,制度规定和表运更加合理,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考虑。

——摘编自郭兆晖《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的作用。
2022-05-10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
2022-03-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威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政治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2022-03-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威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要知道盐业是那时商人集中投资的目标。欧洲市场对中国的茶、丝和瓷器的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贸易的商业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前中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中期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1862年),创巨痛深。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学生。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国,变法之事,于是荜路开山矣……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渐知学堂为变法之本,而皇上频催办铁路、矿务、学堂之事,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几被废,新政遂止。甲午一战,李鸿章在军事上“三十年所蓄所养所布画,烟消云散殆如昨梦”,而“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

——摘编自1898年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一年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22-02-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周游列国、主张末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2)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2022-0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精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