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于宋朝正式出现,盛行于明清。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

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

——摘编自颜湘君《传播学视域中的明清善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善书的社会功能及明清时期善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自由铸钱。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当时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商品交换受阻。汉景帝时,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凭借操持造币之权,富可敌国。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时曾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其经济势力由此可见一斑。

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下属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批量生产的模具)。当时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名,质量很高,且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经济影响。
2022-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局部统一,使南北粮食品种得到交流。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由淮北提供种子;江北各州则学习南方广种水稻,并免其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京东等路,都逐渐推广种稻。宋真宗时,下令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不择地而生”,水稻的种植面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元代实现了南北统一,使农作物交流更加广泛。江北的粟、麦、黍、豆向南方进一步推广,南方的水稻也继续向北方推广。水稻远远超过其他作物而成为元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北方地区,甚至在元中后期经济发展衰频的情况下,还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地区大量栽培,且“岁常大稔(丰收)”。伴随着水韬种植的推广,土地的开垦面积增加,尤其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为圩回、梯田、淤田、涂田、湖田等的垦辟。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末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2-11-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利用东突厥内耳之机,派大军平定其属地,东突厥政权灭亡。后大宗接受中书今温彦博的建议,将东突厥降众安置在西起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东至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南)的沿长城地段。选择该地区,既可使突厥人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又可消除他们返回旧有地区重新崛起的企图。吐蕃崛起之后,对唐朝展开始了频繁的攻击,不但吞并了夹处在唐蕃之间的吐谷浑,还在唐高宗仪风三年(678年)挑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十八万唐军惨败给吐蕃。伴随着形势的转变,周边的其他民族势力也在逐步地崛兴,北部的突厥不断南进,并带动东北的契丹和奚人骚扰唐朝东北边地,吐蕃在西北和西域又与唐朝展开拉锯战,西域地区的西突厥余部、突骑施和其他势力亦参与其中。外部的多方面的挑战,加上朝廷内部武则天上台引发的朝政之争和危机,使得唐朝受到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威胁。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唐朝被迫将攻势战略转为守势战略。到玄宗之际,唐玄宗在边地相继设立了十个节度使、防御使。

——捕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唐朝前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设置节度使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2022-11-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中,在付出巨大牺牲和残酷代价之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武装斗争反抗国内外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在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领导人民沿着这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救中国。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摘编自刘建武《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担当与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年一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使命。
9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

——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破坏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