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在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语文教科书大量选入配合抗美援朝宣传的《英雄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倡导爱劳动的《公园里的花》《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时文。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经济地理》,在1956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后就立即补充中央经济工作和成就内容到相关章节。1956年人教版初中课本《物理学》有习题在简要复述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历史后提出“25000里合多少公里”的思考题。

——摘编自李学等《新中国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教科书“接班人身份构建”的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接班人身份构建”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重要国际组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主要通过联合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断开放、积极进取、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如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多边军控和裁军条约,不断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力和财政支持,并且主办世界妇女大会。中国通过与联合国的全面合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国际环境,而且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力量,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得以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

——摘编自张贵洪《联合国是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全面合作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能够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2024-05-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二十年间,各种灾荒迭发,兵发匪祸不断,农民苦不堪言。从宋代开始,儒家知识分子选择将建设基层民生秩序作为其“外王”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0世纪20年代初期,深谙舆论之重要性的知识分子便以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作为其为农村社会发声的重要舆论平台。在灾荒救济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工代赈”之策略。在教育改革方面,知识分子更是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企图以改良与发展乡村教育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知识分子就土地国有还是私有意见不一。但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局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重建基层民生秩序的任务中断,民生关怀热潮走向回落。

——摘编自谌月《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农村民生关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的积极影响及该思潮回落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郧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宗。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南朝、明清、晚清等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进行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9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度量衡法》,确定中国的度量衡以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规定“凡有关度量衡之事除私人买卖交易得暂行市用制外,均应用标准制”。 该法还规定,规划度量衡事宜由工商部设立的全国度量衡局掌理,各省及各特别市设度量衡检定所处理检定事宜。工商部制定《全国度量衡划一程序》,宣布自1930年1月1日起施行《度量衡法》。依据各区域交通及经济发展情况,工商部把统一全国度量衡的程序分成三批推行。到1936年6月,除新疆、蒙古、西藏外,公用度量衡已大部统一于新制,民用、租界及外商等也渐用新制。

——摘编自刘克祥等《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度量衡的作用。
2024-04-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省示范高中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列表:

1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其中不少为失传的古代典籍。
2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摆放在刘贺床榻前,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
3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4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
5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是内地出土最早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6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二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2024-04-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入路军军饷,并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政府从这一时期起,加大完善税收工作,细化税种,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方面的法律,并采取差异化的征税标准,在保证抗战胜利所需物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负担。边区税法虽历次修改,但在实行中灵活机动、因地制宜、贯彻到位。边区政府按照收入的多少,规定纳税的多少,除少数最贫困的人民免税外,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本家、地主均须履行纳税义务,税款并未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为抵制倾销,边区政府采取统一对外贸易管理的方式,严禁粮食和能够劳动的牲畜出境;边区税收还配合金融斗争,以只收边币、拒收法币的方式,扩大了边币流通,既回笼了边币又排挤了法币,在稳定金融、平抑物价中起到了直接作用。

——摘编自丁钰、邹吉德《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税收政策得以贯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2024-02-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发行的调度等事宜,总揽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贷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后,边区银行遂积极主动落实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的法令,截至1944年6月共发行边币38亿元。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和青苗贷款,同时对公营工商业进行投资和贷款。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并将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部分出来,建立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主要集中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充分利用国际信贷制度,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1991年4月,基于卫星通信网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开始试运行,这为人民银行更好的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谢川波主编《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联总处”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以来金融建设的认识。
2024-03-03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十)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762年,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并下设参赞大臣等官员。驻各地大臣只管军事,而把生产、赋税等与民事交给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伯克)管理。伯克们凭借自己的权势任意霸占农民的土地,甚至把一些农民变成自己的农奴。龚自珍在《御试安边绥远疏》中明确提出了“夺伯克之权”的主张,但未获采纳。1864年,全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1884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的建议,在新疆正式建省,统归新疆巡抚管理,结束了长期以来由武官统辖的历史,开始了文官治理的新时期。清政府还取消了伯克制度,为建立新体制消除了日后可能造成的隐患。伯克制度取消后,其原来占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

——摘编自魏兆和《从军府制度到行省体制——晚清政府对新疆管理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新疆管理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疆治理改革的影响。
2024-03-02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