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清朝的政区制度虽然比较复杂,实际上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省、府、州、厅、县制,主要实施于汉人为主的农业区。如东北三将军,到晚清时人口增加,农业开发已有了相当规模,就取消了将军置省。新疆的置省除了经济开发的条件外,还有国防上的考虑。第二,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区,如西南的土司、蒙古的盟旗;这些单位都有具体的部门管辖,承担一定的贡赋和力役,但在各自范围内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第三,高度自治的西藏,除宗教领袖的继承和册封,军事外交权由朝廷掌握外。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地方政府服从宗教领袖。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和清朝行政区划制度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2020-10-12更新 | 84次组卷 | 26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5 . 材料一   中华文明客观上要求一个统一的政权和一个巩固的国家集权。……中国集权的产生是由于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农耕文明的特点造成的。

——2009年09月光明网《从经济地理角度解释为什么东方农耕民族选择集权道路》


(1)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2)依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内涵。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如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3)据材料三,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三幅图



(4)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5)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有哪些方面?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020-05-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大港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0-03-17更新 | 300次组卷 | 18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不同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是后人认识当时思想和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源。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主题一】最早的外国史教材:

材料一、1867年,京师同文馆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开设外国历史课程,当时使用的教材《各国史略》,是杨枢和长秀翻译的,它的蓝本是欧美国家的历史教科书。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1)依据所学知识,京师同文馆开设外国历史课程的背景及原因有哪些?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主题二】教科书中孔子形象的变化:

材料二、“中国之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商务印书馆《最新教科书系列》1904年

“孔子没,历代帝王奉之为先师。祭奠用王者之礼,列《论语》于官学。……孔孟之道,实为中国之根本。”

——光明书局《中国历史教科书》1906年


材料三“影响到后世,竞被那辈自托于儒者所播弄……桀黠的君相,就假以自便,硬抬孔子,,于是孔子的尊严愈益隆重……但实际上是以礼法束缚人们,以上陵下罢了”

---顾颉刚、王钟麒《现代初中本国史》1923年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的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主题三】教科书中的美国印象:

材料四、“美国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利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美国的政治制度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地主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1958年

材料五、“联邦制……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三权分立……防止独裁的出现。”“1787年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仍然存在着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高级中学课本)2007年


(3)材料四和材料五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5)无论是孔子、还是历史上的美国,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但不同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对它们却有不同的解释。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020-03-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东西方文明的源头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思想家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有何不同?
主题二   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2)1840年以后,中国人用哪些行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2020-03-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材料二: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3)列举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两部书?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点?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材料四: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4)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什么?
2020-03-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简谈英、美、法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2020-03-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塘沽区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