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8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0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以特殊商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内部泾渭分明的坊市界线被突破。商业活动范围由市伸展至坊,坊内店铺不断增加,营业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出现并迅速扩张。城市内部坊市店铺林立,发展为商业中心。

——摘编自冯兵《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4 . 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发明者国家发明成果
1782瓦特英国改进蒸汽机
1825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西门子德国发电机
1876贝尔美国电话机
1882爱迪生美国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作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022-08-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贵族政治中的祖先崇拜祭仪有关,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青铜器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

——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材料二   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成熟……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上看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所答的高超境界。商周时期还总结出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

——摘编自金秋鹏、蒙古《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到1918年是鲁迅沉默的十年。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改后的黑暗现实,迫使鲁迅把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沉淀在、包褒在、压缩在冰一详的观察、探索中。国民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革命倒证明了鲁远早年的看法:办工业兴实业,“黄金黑铁”,固然不能解决救国问题,去皇帝改共和,也仍然不能使中国兴起。上层是一幕又一幕的政治丑剧,下层却永远沉沦在麻木、“平静”、不觉语和被宰割的悲惨境地中。

鲁迅这时对改革国民性问题的答案,已落实在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恋进行彻底揭露和猛烈批判上。

——摘编自争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鲁迅重视“改革国民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改革国民性”的表现和影响。
2021-09-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92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在向美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日军自己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并在事发地摆放了了几具着中国军服的尸体,其目的在于将破坏铁路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还提供了一则证据:铁路被炸后,日本的正常进行并来受到影响。根告意在表明,如是中国军队所为、铁轨被炸后列车居然仍能通行,显然于理不通,事件根本是日军自己一手导演的。美国务卿史汀生虽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已充分了解,但他与日本大使交谈的语气是十分温和的,未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表达任何谴责或批评之语,仅是不痛不痒地表示希望双方停止敌对行为而已。

——摘编自耿密《“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行为的依据,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于九一八事变所持的态度。
2021-09-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