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949-196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1949113181957195051.19
19501321316.741958200002.54
1951143698.75195917000-15
19521639214.08196014350-15.59
1953166831.781961147502.79
1954169521.611962160008.47
1955183948.511963170006.25
1956192754.7919641875010.29

——摘编自林兆木等《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农业政策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道光时期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对道光时期中国经济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是认识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起点。

何为“道光萧条”中国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学者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萧条”与19世纪中国经济衰退美国学者麦迪森研究发现,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道光萧条”在江南“道光萧条”清楚地表现在江南:首先,田价大幅下落;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癸未大水”导致“道光萧条”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

——摘编自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道光萧条”现象(部分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2-1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均已消亡,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五千年之久。中华文明为什么能生生不息,为什么会强大而不朽?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到了中华文明连续不断、逐渐强大的六大发展密码。其一就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消解融合的特质,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从中原腹地开始,一步步如同滚雪球殷不断融合周边族群而壮大,其间,极为重要的原因,绝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华夏文明的包容力与亲和力,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摘编自何新《中国文明的密码》

结合中国古代史,另外选择一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密码”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密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基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1-19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对农业体制改革进行了“修补”,但整个农业体制并无大改。在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改革走向停滞的状况下,加上集体农庄对农民的保护,苏联农民已然习惯依附于集体农庄制度,对改革亦不感兴趣。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文革”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也让中国农民自发地成为改革的推动者,·······中国农业体制的变化打破了以往集体统一经营的方式,以此为起点,逐渐走上了一条成功的渐进改革之路。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20世纪70-80年代农业改革的差异,并谈谈中苏农业改革对当今中国改革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这些汇合成中国拾起未来的基本力。

——摘编自 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提取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阐释。(要求:提取历史现象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阐释:指明现象+现象出现的多角度原因+意义)
2023-07-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材料二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材料三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摘自《改革开放简史》

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1-29更新 | 283次组卷 | 9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