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

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兴久不衰、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我革命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品格。虽然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这一鲜明品格的概念正式提出是在新时代,但详细研究党史资料后会发现,党对自我革命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

——摘编自孙双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以“自我革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统一政权和地方性政权,其中由汉族以外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少数。民族政权因其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形成与汉族统治王朝不同的特点,无疑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政权之间长期、紧密的互动和联系,不仅使得“大一统”的外延不断扩大,统一规模和深度得以伸展,也使得“大一统”的观念内涵和治理方式更为丰富,进一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格局。中国历史上多元互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局部统一造成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扩大,以及“大一统”在范围与观念上的扩展,共同推动了从局部统一走向大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岸,令人动魄。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

文明起落,文化兴废,民族强弱,自有缘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替世界历史定位。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西方已经将这个新的世界强行推到了中国的面前。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部的腐败和外来帝国主义的羞辱性掠夺,如同一对孪生恶魔,给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衰落。中国为了克服这对孪生恶魔,推动社会进步,历经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1912年的共和革命、1919年的思想革命……直至在1949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它们加到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重现青春活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寻找重生”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后期起,世界上多数非西方国家都希望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是前提条件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到后期,形成一个基础或平台,在此之上能够接触和了解西方思想和制度。第二阶段是西化阶段,是实质上的借鉴。第三阶段是同化阶段,是借鉴而来的和土生土长的价值观与制度的融合阶段。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4月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5 . [“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

材料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政治符号,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忆,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象征。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正式提到“实行开放政策”这一概念。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改革”与“开放”概念最早并列在一起。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完整提出“改革开放”的表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表述。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标志着“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

1993年12月,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二)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材料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标语与时代】

材料

——摘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从图中任取两个时段的标语口号或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每个时段至少一条标语口号或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举标语口号或关键词句,观点明确,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9 . 【救国与探索】

近代史上改变落后中国的四种流行方案

方案一救亡抵抗外来侵略是首先任务,只有独立才能教国。
方案二启蒙落后在于民众的心智,只有启蒙才能救国。
方案三翻身落后在于阶级压迫,只有推翻了反动势力,才能救国。
方案四近代化落后的原因在于未完成近代化,必须全面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针对如何改变落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流行过以上四种解决方案。请结合所学,指出最优方案并阐明理由。(说明:最优方案可以是表格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组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1-16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

——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1-13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