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四幅历史图片展示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或场景。



从以上图片中任选一幅,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政策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器户也。”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年人”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斯改名李思忠,等等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需求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

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
尚书左选925138086
尚书右选7721051684
侍郎左选94586926622
侍郎右选415117023484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西方”概念
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定义为:在国内,“西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国际上,“西方”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殖民的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5年,袁世凯启用《中华雄立宇宙间》为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珽,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1926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位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位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6-17更新 | 483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一

——摘编自《新丝绸之路》解说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唐朝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

事迹

刘陵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6-09更新 | 10025次组卷 | 47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9 . 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传播较快,对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则尤中土医工所未逮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憾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来未有之奇变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2)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二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6更新 | 41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2第6单元(提高卷)
10 . “新时代”一词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生成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符号意义的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时代”概念之考辨》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代”内涵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06更新 | 853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