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这体现
A.农业生产呈现区域专业化趋势B.商品经济瓦解了小农经济
C.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经济重心南移地位日益凸显
2021-04-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制生产工具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代农业的集体经营渐被个体经营取代,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伴随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接受国家的授田并获得了对自耕份地的私有权,成为最早的自耕农。某些新兴地主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些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成为最早的租佃农。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成分逐渐减少。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推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农耕经济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导致图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国际形势的变化
C.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D.企业的技术改进
2021-04-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
A.得益于中苏两国长期友好B.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5 .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元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B.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
C.古代水稻的耕种获利颇丰
D.元政府重视水利建设
6 .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D.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
工厂数(家)4646122

①自然经济最终解体②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国货运动的推动④辛亥革命的发生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