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材料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觞的。丝绸既作为商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引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古国的向往。之后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于这么庞大的帝国能维持政治上的大统一,儒家及儒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被普遍接受,以及中国极少宗教战争等印象深刻且佩服。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失色。美国传教士描述“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在美国1870年间爆发了排华浪潮,中国人到处受歧视被排斥。“中国佬”、“中国蛮子”,“黄货”等贬词也由此产生。

材料二:1984﹣1985年,由于我国国内形势越来越好,改革成果显著,国外舆论纷纷变调。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邓小平同志为“1985年风云人物”,特辑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该刊虽提到我改革中的一些困难,表示了某些疑虑,但总的调子是称赞改革,而且提到世界历史的高度,称我国改革是一项伟大试验,并大加肯定和赞扬。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中国典论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20世纪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结束。


(1)阅读材料一,解读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二中,国外舆论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简述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是怎样的?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2023-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3 . 材料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舍,与佛、道人士讲论禅机、道法之事,研读佛老之书。作为明朝官员的他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在贵阳书院,他开始向诸生宣讲“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弟子王良将“致良知”具体化为百姓日用之道,一生倾心平民教育,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泰州学派。

﹣﹣﹣﹣摘编自荣真《文史中国•大明流煌》


(1)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阳明的思想。
2021-08-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社会状况,蔡元培从供职翰林院开始,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始终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蔡元培坚持以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为最终目的,始终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积极抵抗外敌的入侵,力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主张共和,希望建立以“民治”为骨干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共和国,实行内阁制,设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主张用法律限制“独夫民贼”,建立起法治国家,以维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主权利;强调尊重人权,主张尊重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权,尊重个人的平等、自由,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公开宣称“劳工神圣”,并提倡平民教育、工读互助、教育平等;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的各种自由权利;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新思潮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使北大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心。同时他在北大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及以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

——摘编自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民主思想的背景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的民主思想及教育实践队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2021-08-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他与洋务派李鸿章密切交往,1877年,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日参赞官,他通过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了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学说,思想上“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认为“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他从多重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明治维新实行的各项制度,写成《日本国志》一书,详细介绍日本变革的经过和得失,阐述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主张。针对日本意欲侵略中国和朝鲜,他主张:“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国内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1882年,黄遵宪在美国运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为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出使英国,认真考察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开始后,他以英国为模式,协助湖南巡抚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改革。戊戌政变发生后,黄遵宪被押解进京,在英、日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释放黄遵宪南归故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走向世界”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遵宪“走向世界”思想形成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益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至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行之魏图,国以富强”。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经济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改革的历史作用。
2021-09-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关中国的表述有关世界秩序的表述
五四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七五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我们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引自许章润、翟志勇主编《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两部宪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约110余万两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约100万两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2021-08-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壬子元旦:度支部(官署名,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大臣绍英照样朝服进内,先后在皇极门外和乾清门内行三跪九叩礼.

八月初一(9.11)晚,亲贵(醇邸、世续等)公宴北上来京的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绍英亦出席作陪,贝子溥伦代为演说,以表皇族开会欢迎之意,略谓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今改数千年专制政体而为共和,固由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此后政治日进文明,不第我皇族得享优待之荣,天下人民常享升平之福,均惟诸位先生是望云云.说毕又云:余今日得见诸位先生,至为光荣,举酒愿祝诸位身体康健.同座均鼓掌.孙中山令黄克强(黄兴)答词,略谓现在世界竞争,中国非共和政体不能自立,是以孙中山先生热心改革,全(合)民五族共和,实由皇太后皇上圣明,德同尧舜,我辈均甚感激.惟此时外交甚为警戒,切望五族一心,勉力进行,以济时艰.十一月十九日(12.27),因民国政府拟开放天坛作为公园,将列神位移至太庙供奉.民国政府还要求借乾清外围三大殿作为礼堂接见外宾之用,将三海房间及新建府第借民国政府住用,开放金鳌玉栋桥以便交通,开放北海作为公园.乾清门以内则永远留用.从1913年元旦起,绍英的日记改为阴阳合历.

——摘编自桑兵新著《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1)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特点并指出清朝遗老与民国政府相互所持的态度.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遗老和民国政府所持态度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