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2019-10-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41次组卷 | 3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3月分层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问题
(1)下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在空格处填写完整。
                                                                                                                                                                                         

西周                         秦朝                         西汉                              元朝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2019-10-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央与地方

(1)上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以上制度中归纳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方式及作用。
2019-09-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校2012-2013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中西文化论战
“又《新青年》前几卷原也有几篇倡导一种人生的文章,陈仲甫先生并有其《人生真义》一文;又倡导赛恩斯、德谟克拉西、批评的精神之结果也会要随着引出一种人生。但我对此都不敢无条件赞成。因为那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病,受了严重的批评,而他们还略不如拣择的要原盘拿过来。
……其实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只能为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即我所谓对西方化要“全盘承受”。怎样引进这两种精神实在是当今所急的;否则,我们将永此不配谈人格,我们将永此不配谈学术。
……刘仁航先生等就以为大家不要争权夺利就平息了纷乱,而从佛教给人一服清凉散,就不复争权夺利,可以太平。这实在是最错误的见解,与事理真相适得其反,我们现在所用的政治制度是采自西洋,而西洋则自其人之向前争求态度而得生产的,但我们大多救国民还依然是数千年来旧态度,对于政治不闻不问,对于个人权利绝不要求,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端”,有哪些弊病?试举例说明。
(2)“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这里的“精神”与“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3)请归纳梁漱溟的主要观点。
2016-12-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6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空格填写。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6-11-18更新 | 4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卷
7 . 两次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材料二 《清廷戊戌朝变记》载,慈禧曾经对光绪帝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戊戌政变后,慈禧的懿旨中频繁出现“祖宗之法不可坏”,并恢复八股取士,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材料三 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8月,慈禧又言:“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


问题
(1)光绪和慈禧先后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
(2)依据材料,概括光绪和慈禧变法的言行有何异同?
2022-02-04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学习了明清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貌
A.帝国的彷徨与衰落B.中华帝国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2022-02-08更新 | 72次组卷 | 20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尽管具有强烈的折衷调和的守旧倾向,但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西文化之伦理型与知识型的基本特征”,评论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天演论》
C.共和革命思潮
D.“德先生”与“赛先生”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

关于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不同学者或宏观或微观给出了各自精辟的分析:

分析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②……,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分析二:“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划开,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这是秦汉时代首先遇到的大问题,也是此后中国政治史上一向要碰到一个的大问题。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以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唯一的国家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我们这几十年以来,一般人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中君主专制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①……,②……)并结合史实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分析二”中钱穆对中国古代皇室位置的评价?
2019-09-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高三五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