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2019-10-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26次组卷 | 3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3月分层月考历史试题(B卷)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综合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时空”维度下的古代中国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历史演进提供环境和舞台。请阅读下列材料,感悟古代中国的发展。

A.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中俄《尼布楚条约》

B.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寸余,舟大小街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干城。成功使谓之曰:“十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盗尔载归。”围十阅月,红手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遗归国。

——《清史稿·郑成功传》



(1)将材料B至材料F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字母)。

(2)将材料A至材料E所涉及的区域按方位填入下表。
方位涉及区域(填入对应材料的字母代号)
西北
西南
东南
东北
(3)归纳以上材料中共同蕴含的历史主题。
2022-06-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反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法积则弊,法弊则更”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问题:
(1)材料一、二中两次变法在背景上的相似处有哪些?(   
①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②都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③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④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潮流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材料三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泰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2)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策略。

材料四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严辞拒绝。

——许跃字《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维新派失败的原因。

材料五   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社会矛盾激化,列强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

——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对“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的认识。
2022-02-20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问题
(1)下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在空格处填写完整。
                                                                                                                                                                                         

西周                         秦朝                         西汉                              元朝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2019-10-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央与地方

(1)上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以上制度中归纳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方式及作用。
2019-09-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校2012-2013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中西文化论战
“又《新青年》前几卷原也有几篇倡导一种人生的文章,陈仲甫先生并有其《人生真义》一文;又倡导赛恩斯、德谟克拉西、批评的精神之结果也会要随着引出一种人生。但我对此都不敢无条件赞成。因为那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病,受了严重的批评,而他们还略不如拣择的要原盘拿过来。
……其实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只能为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即我所谓对西方化要“全盘承受”。怎样引进这两种精神实在是当今所急的;否则,我们将永此不配谈人格,我们将永此不配谈学术。
……刘仁航先生等就以为大家不要争权夺利就平息了纷乱,而从佛教给人一服清凉散,就不复争权夺利,可以太平。这实在是最错误的见解,与事理真相适得其反,我们现在所用的政治制度是采自西洋,而西洋则自其人之向前争求态度而得生产的,但我们大多救国民还依然是数千年来旧态度,对于政治不闻不问,对于个人权利绝不要求,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西洋人从来的人生态度到现在已经见出好多弊端”,有哪些弊病?试举例说明。
(2)“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这里的“精神”与“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3)请归纳梁漱溟的主要观点。
2016-12-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8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空格填写。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6-11-18更新 | 4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卷
9 . 近代中国,列强不断侵华,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并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1)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
A太平天国运动             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E《辛丑条约》             F《马关条约》             G戊戌变法             H洋务运动
(2)在上述信息(A-H)中(填写字母)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_____
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是哪一事件:_____
被称为“百日维新”的事件是:_____
(3)请概括上述⑤和⑦的内涵特征(即哪个阶层从何方面学习西方)
(4)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概括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史料中的“公车上书”。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围绕着上书未达光绪皇帝这个问题,有如下史料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清朝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败的反应。
(2)根据材料一、分析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二、概括茅海建对上书未达光绪皇帝的认识;并谈谈茅海建的论证是否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意图与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争论。
2023-12-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