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69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冲击贵族血缘政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利于形成层层拱卫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2023-09-01更新 | 582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2023-05-31更新 | 129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70年代,手表广受欢迎,各地生产手表的厂家迅速增多,但大多数手表厂因没有指标而无法购买机床。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赋予宁江机床厂在供产销、人财物等方面有少量自主权,并规定利润总额的7%可自由支配。这一做法(     
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表明四川省切实推进改革开放
C.试图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022-10-25更新 | 222次组卷 | 73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     
A.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B.使地方势力迅速膨胀
C.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D.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粮食安全对我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表中,1984—1998年粮食产量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其合理的解释是
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变化表
时间全国粮食产量情况
1978—1984年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增长
1984—1998年粮食产量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
1998—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
2003年至今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年增产
A.生产关系调整制约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革开放推动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C.粮食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较密切
D.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2022-01-25更新 | 217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届高三4月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变法和改革

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五至二三十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人如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种豆得瓜”的历史现象。如某些措施的实施或某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结果与初衷相背离,要么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要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谓是“事与愿违”。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举一个具体的史例,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客观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