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士人阶层壮大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D.抑商政策加强
2022-12-07更新 | 2322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发现,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B.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C.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D.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3 .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国号为“大蒙古国”,但随着帝国统一进程的发展,至元八年,忽必烈宣布本朝超越汉唐盛世、齐平上古圣王的时代,于是采用汉地政治传统,并取上古典籍《易经》,“大哉乾元”中“元”作为国号。这一转变(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促进了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消除了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
2022-11-17更新 | 114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为明代小说《金瓶梅》前100回中白银花费的初步统计。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类别项 目花费

经营业务
做生意22笔,约12万两
高利贷7笔,约3600两
典当2笔,约60两

家庭生活
买卖房屋9笔,约5500两
婚丧29笔,约5600两
日用开支等96笔,约550两

社会交往
送礼贿赂41笔,约6800两
做善事4笔,约600两
赏赐酬劳137笔,约700两
A.商人群体的道德沦丧B.商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D.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
2022-11-10更新 | 1899次组卷 | 34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纯阳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9 .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2022-11-10更新 | 486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纯阳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3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