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字义有辅佐之意。下列官职符合“宰相”定义的有
①唐朝门下侍中
②宋朝同平章事
③明初丞相
④清朝军机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8138次组卷 | 86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黔南兴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2014·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3 .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019-01-30更新 | 5566次组卷 | 83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2018-12-14更新 | 344次组卷 | 15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2018-11-07更新 | 3481次组卷 | 35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姓氏产生的方式有很多,有以时令为姓的,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的,有以古分封的国名为姓的,有以封邑为姓的,有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的,有以赏赐的爵号为姓的,有以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的,有以谥号为姓的……就产生方式而言,下列四个姓氏中区别于其他三个姓氏的是
A.B.C.D.司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
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
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化
8 . 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