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殷商时期,人们将农作物生长阶段纳入“秋”季,同时又格外关注春种之前的农事。由此,在殷人的观念中,作为一种自然时间而必然存在的“冬季”,并不意味着“四时尽也”,反倒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据此可知(       
A.历法的完善推动农业进步B.古代历法以服务农业为主
C.殷商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D.殷商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     
A.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B.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
C.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D.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
2023-08-15更新 | 23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洋政府编纂的《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与旧有正史相比,《清史稿》新增“邦交志”,第一次较全面地记述了整个清代的中外关系,基本抛弃了夷狄观念,不再将西方诸国视为附属国。这一变化(     
A.是辩证史观指导的产物
B.意在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C.受通史体例改革的推动
D.受清末外交近代化的影响
4 . 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汉初,曹参治国采纳并推行盖公“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思想,统治者奉行“欲为省,毋烦民”即与民休息的政策。这表明(       
A.统治者治国理政要适时而变
B.黄老之术由思想而政治
C.秦制已不符合汉初政治需要
D.政策杠杆促进思想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可以用于印证(     
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
D.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
6 . 下表反映了(       
时间经济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主张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富国御辱”
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实业是“富强之大本”,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提出振兴实业的“要道五条”
A.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想B.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这反映了(       

A.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
B.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C.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
D.舆论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8 . 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     
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
9 . 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
C.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D.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D.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