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
A.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
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A.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D.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2020-04-16更新 | 493次组卷 | 17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29更新 | 255次组卷 | 2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6 . 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
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7 .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2016-11-27更新 | 272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武王灭商后,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周公向他建议“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武王于是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王室子弟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B.让商代贵族维持自己的统治
C.分封前代贵族巩固西周政权
D.完全继承商代土地耕作制度
9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
2016-11-18更新 | 1269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正统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专制制度的加强
D.科举制度的僵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