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当原始社会私有制等新的因素发展起来时,必然对旧的公有制的传统产生背离和破坏,氏族部落社会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原则也必然要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列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A.宗法制的完善B.小农经济的确立
C.世袭制的形成D.农业动力的变革
2022-12-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两则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年代久远真相难以还原B.材料记载互相矛盾均不可信
C.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D.均认为“家天下”由此开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夏王朝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渐渐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列各项中,目前最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 )
A.良渚文化遗址B.牛河粱遗址C.殷墟遗址D.二里头遗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礼记·礼运》称禹之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后者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变化是(     
A.从民主制向皇帝制的转变B.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C.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D.从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5 . 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     
A.体现专制王权的出现B.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
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2022-11-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所谓夏朝,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结成的部族联合体。夏后氏统治下的众多邦国,构成了夏代国家的领土范围。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部族组织仍然是其社会的基本单位。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受到了制约B.地方治理体系较松散
C.实行了内外服的制度D.确立了家国一体观念
2022-11-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选科适应考)历史试题
7 . 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     
A.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B.使人们对夏商分期达成了共识
C.表明历史记载需考古发现印证D.找到了尧骨禹传说真实的证据
8 . 二里头遗址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很有可能属于(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夏文化D.殷商文化
2022-11-17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
10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