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2 .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A.重视民众的治理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孔子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红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如果别家有人去世,去吊丧的时候绝不穿羔裘,也不戴玄冠。每到节日,一定穿正式朝服;凡是斋戒祭祀,一定要穿着布浴衣去洗澡。当时孔子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意在(     
A.规范诸侯行为B.迎合封建贵族
C.维护西周制度D.重建秩序社会
2023-01-31更新 | 47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6 .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政治立场的分歧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2022-09-08更新 | 1062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2022-03-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博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022-10-25更新 | 222次组卷 | 7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A.强调恢复周礼B.成为主流思想
C.蕴含统一思想D.主张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仁”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2020-01-17更新 | 298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