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拉练(一)历史试题
2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他从来没有论述过权力的归属、制约与平衡等问题,而是将政治完全的伦理化,寄托于个人的善和美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与苏格拉底相似,不同的是,孔子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推而广之到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就是其中的典型论述。

——摘编自汤雪菲《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德治思想分析》

材料二   “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无不然。”

——摘编自王国维著,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

材料三   “只有希腊的哲学流派扶植了一种不受任何经典束缚、不受任何俸禄利益制约,仅仅为培养希腊‘绅士’(集善、美于一身的有教养的人)服务的纯粹的俗人教育。”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
2023-02-10更新 | 47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等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义、礼等种种美德。当然,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

——摘编自谢婧《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荀子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摘编自龚建平   边颜《简论荀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礼”的思想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能不能提出一个政治理想国理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原则,是衡量能否成为政治思想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孔子留下的言论虽然很零碎,但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比较明确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总的说来,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

——摘编自薛明珠《孔子“有道”的政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7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2023-10-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 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 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 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 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投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023-10-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儒教”是一种文化的教派,同时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教派。“儒教”的领导者孔子是自然神论者,推崇“儒教”的中国民族是最接近自然神论的民族,伏尔泰同培尔一样,认为“中国是无神论的故乡”……在国家这个“大家庭”中,皇帝是最高的长者,被赋予“天子”的称号,具有祭拜天地的权利,所有百姓都要尊敬皇帝。

——尚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解读》

材料二   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胶两县5个市舶司……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曹中原《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肯定了孔子的哪些观点,结合所学概述孔子学说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宋代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2-09-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