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产生的积极意义是(     
①户数和国家赋税增加   ②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
③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④瓦解了分封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2-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17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023-11-11更新 | 474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司徒是西周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的官员。春秋时期,司徒的地位逐渐上升。战国时期,司徒的职权逐渐弱化,地位也渐趋下降。司徒地位的沉浮,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的消亡B.社会变革的潮流
C.经济发展的停滞D.君主集权的反复
2023-11-02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 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 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楚、燕、晋B.韩、赵、楚、秦
C.齐、鲁、楚、秦D.韩、赵、燕、晋

6 . 《史记·田齐世家》记载,田常弑齐简公后,“惧诸侯共诛已,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至田和时虽然齐国已事实上尽归田氏,但田和依然托魏文侯请周天子将他列为诸侯,列于周室。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的卿大夫并未掌握实权B.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C.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社会土壤D.新兴地主阶级致力于变法运动
7 . 历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拥有。而诸侯只能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不仅出土了曾侯乙编钟,更惊现了一套完整的“九鼎八簋”。这说明(     
A.曾国综合实力强大B.曾国有称霸的野心
C.礼乐制度完全瓦解D.曾国生产力的发展
8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2023-06-28更新 | 162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人物

孙武

伍子胥

吴起

公孙(商)鞅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宗国

主要活动国

A.户籍制度尚未确立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10 . 春秋以前,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给予敌军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这反映出(     
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确立B.社会转型影响价值取向
C.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D.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