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西周时实行“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的井田制;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个体农耕逐渐发展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B.生产力有进步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确立
2023-10-09更新 | 206次组卷 | 127卷引用:2017届云南曲靖市一中高三上第四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2 . 《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富裕的大商人,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即使在推行重农抑商的秦国,吕不韦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并未得到执行B.儒家思想推动阶层的流动
C.诸侯争霸仍然占据主导D.社会变化提高商人的地位
3 .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重大变化的判断,最确切的是(       
A.“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B.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歧视蛮夷
C.各民族一律平等D.华夏族分布范围缩小
4 . 春秋时期较之西周,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管理松弛B.井田制度瓦解C.铁犁牛耕出现D.生产关系改变
5 . “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阶层的崛起B.宗法血缘关系弱化C.分封制已瓦解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2023-12-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不准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经比较多了,如《史记》记载赵括把赵王所赐的金帛藏在家里,“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出现
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D.铁制生产工具得到使用
7 .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诸侯争霸的需要B.军事理论的形成
C.政治制度的演进D.生产方式的变革
8 . 春秋战国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体现了(     
A.礼崩乐坏B.百家争鸣C.政治稳定D.民族融合
9 . 商周时期商业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官营商业存在的同时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还出现了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这一变化(     
A.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交流B.表明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加剧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10 . 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