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趋势加强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2 .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
2023-07-08更新 | 335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3 .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称为夷、蛮、戎、狄。春秋战国之交,曾以蛮国自居的楚国、被中国诸侯看作戎、狄的秦国已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B.不同民族差异消除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逐步增强D.大一统趋势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019-10-13更新 | 751次组卷 | 49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加剧了百家争鸣的斗争程度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呼应
C.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阻碍了学术争论的进程
2024-01-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     
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
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
7 . 在古代中国,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体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的认同。这一认同(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彰显了国家统一的潮流D.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8 .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专制集权的需要   ②符合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④解释了事物运动的变化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07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     
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10 . 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B.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
C.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D.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