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7 道试题
1 . 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       
A.提倡仁德B.重视劳动
C.崇尚安民D.追求公平
2024-03-16更新 | 576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3 . 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史料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4 . 孔子强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指责“苛政猛于虎”;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A.蕴含着民本思想B.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C.强调道德与教化D.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5 .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     
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
2024-03-06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这说明(     
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
7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27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8 . 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据此可知(     
A.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B.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
C.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D.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
2024-03-01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反映(     
A.各家主张日益趋同B.国家统一的趋势
C.思想文化多元包容D.社会失序的现实
2024-02-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11次模拟考试暨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提出了一套重要的军事经济理论——耕战,其中心内容是抑制工商百业,驱使国民归农,以便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当时,这一思想(     
A.有利于国家逐渐走向大一统B.推动了法家学说的形成
C.促进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成D.表明重商主义逐步解体
2024-02-25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