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孟子主张“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据此可知,这些观点(     
A.旨在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B.利于新生产方式的产生
C.体现了思想多元格局形成D.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38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2024-02-22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先秦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是万物不经君主、圣人的整治梳理,就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该认知蕴含了(     
A.老庄道家宇宙观B.华夏大一统观念C.天人合一思想D.君主专制观念
2024-02-09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六)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观孔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一切美德。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统涵诸德之德,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是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批评儒家“言亲疏尊卑之异”的爱,主张“爱无差等”。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观点,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在《墨子·贵义》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同时,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也……顺天意者,义政也”,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

——摘编自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老子、墨子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2024-02-05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韩非子·说疑》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其旨在(     
A.强调五帝间权利的转移B.否定关于禅让制的传说
C.强调君主应加强集权,防范臣下D.说明权利斗争异常激烈
2024-02-02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管子》中提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同时又提出“万物均,百姓平矣”。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些看法反映(     
A.当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B.当时人们解决战乱纷争的思想
C.人们对自然已有了科学的认识D.人们如何处理生产与环境关系
2024-02-01更新 | 26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家尊崇“定于一”的礼乐秩序;墨家追求“尚同、执一”的社会秩序;道家认同“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的统一秩序。这反映了三者具有相同的(     
A.政治立场B.学术观点C.社会目标D.哲学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古代思想家申不害(前385-前337年)认为,国君要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和驾驭,国君是国家的根本,臣下只是工具而已;臣下要尽忠职守,做好分内之事,而对职权外的事要“虽知弗言”,不许逾越权限。这一主张(     
A.奠定了外儒内法的理论基础B.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C.顺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D.实现了儒法两家思想的合流
2024-01-30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