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名家辈出,名言流芳,请将思想家和其名言匹配。
思想家
①(       )孔子
②(       )孟子
③(       )老子
④(       )韩非子
名言
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B.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2023-11-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仁并不是孔子独创的,自周人开始,仁即表示一种美德。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周德”开始衰微,不少仁人志士极力从道德上寻找依据以达成政治目标。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而完整的历史文化典籍。他通过博览典籍,对殷周以来的宗法道德规范进行扬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学思想。孔子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孝悌”体现的是“爱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泛爱众”思想,“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体现的是君子的爱民思想。总的来说,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对亲人的爱。

——摘编自叶红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仁爱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仁爱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2023-11-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期间,曾有一对父子因为讼争请他裁判。孔子将父子关在同一个监狱里,但三个月未做任何判决。最后,父亲主动提出终止诉讼,孔子于是将父子一并释放。孔子对此解释说:“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思想是(     
A.德主刑辅B.民贵君轻C.敬天保民D.隆礼重法
2023-11-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表中的言论(     

言论

出处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A.强调个人道德修养B.催生仁者爱人思想
C.反映社会道德失序D.标志人文主义产生
2023-11-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虽然赞扬西周的制度,希望“克已复礼”,政治上偏于保守,但他主张对周礼有所“损益”,即进行一些改良。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大声疾呼“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提出,“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要求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编自钱宗范、徐硕如《论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察举制推行之初,实现政权的开放性也是主要目的之一,但由于选人权为个人把持终究无法跳出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并发展为豪门政治。而在科举制下,除极少数情况对应试者资格进行限制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投考,都可以经过寒窗苦读,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与此同时,即便是高门望族,若在科举竞争中无所斩获,亦摆脱不了“无百年之家”的命运。

——摘编自张晓政《从察举到科举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既具有理论水平,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通才”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住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在人才选拔上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相较于察举制有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进步之处及缺陷。
2023-11-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老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B.荀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C.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隆礼重法D.孔子认为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2023-11-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有学者认为某思想家的学说是“自然法”思想,这位思想家提出,除了让人民吃饱肚子以外,不要再搞什么绫罗珠宝之财;除搞好农业生产之外,不要使人们再有什么知识和欲望;不要人为地搞什么德、仁、义、礼之类的名堂,认为那是“乱之首”,又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这位思想家应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孟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封建”秩序开始瓦解,周王室式微,各诸侯国之间斗争剧烈,“井田制”逐渐崩溃等一系列经济变革,使得原先的贵族等级制度走向解体,与之相关的周代礼乐文明也难以维持,在动乱和战争中,百姓生活常常陷入困顿和窘迫之中。这个时候,孔子将目光再次转移到了“君子”身上,只不过这个“君子”不再是享受庇荫的世袭贵族,而是以新兴士人为主的群体,可以在位,也可以暂不在位,但都必须具备某些特质。

——摘编自王云路《君子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言论中的“君子”形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君子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若要进一步探究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发展,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
10 . 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023-11-02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