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某人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提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这人应该是(     
A.孟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2024-03-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名家辈出,名言流芳,请将思想家和其名言匹配。
思想家
①(       )孔子
②(       )孟子
③(       )老子
④(       )韩非子
名言
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B.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2023-11-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不同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认识、分析历史的方法和视角。不同历史观折射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材料一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

材料二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

材料三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

材料四   《道德经》与《论语》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统计

书名

总字数

“道”

“德”

《道德经》

约6000字

75

40

《论语》

约11750字

89

43

(1)依据引注篇名人物,对其所属学派进行对应(填写材料序号)
儒家:______法家:______道家:______
(2)依据材料判断,“中古之世”距今大约(     )孟子生活的时代距离尧、舜时期大约相距(     
A.4000年B.2100年C.1600年D.1100年
(3)研究中古以前的历史,采信史料的途径是(     
A.查阅史书文献B.收集口传资料
C.阅读神话资料D.考古与文献互证
(4)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历史观?
(5)某校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道德经》与《论语》后,制作了下表。该小组认为“道”“德”两字出现的次数,《论语》均比《道德经》多,这足以证明《论语》比《道德经》更注重道德观念的表达。这种说法合理吗?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2023-11-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推动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兴趣小组成员在布展过程中对相关的议题展开来热烈的研究与讨论。
(1)研究: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下列表格)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世卿世禄制没落,军功爵制盛行
C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分封制崩溃,向中央集权转型

●社会大变革

(一)背景:__________

(二)表现:

i工具与技术变革:__________

ii.制度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__________

(3)人才选拔上:_________

iii.军事变革:车阵式讨伐式微,骑步兵袭杀兴起

iv思想变革:百家争鸣


(2)若就该提纲展开研究,以下哪些是直接史料?
     
直接史料(填写字母):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
(3)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将以下观点与人物配对(填写字母)
A、“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人性善,倡“仁政”
D、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E、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若此,则天下治。
F、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
墨子______     荀子______     孟子______   老子______   孔子______   韩非______
2023-11-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的历史观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 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

材料二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 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

材料三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

——《老子》


(1)依据材料一判断,“中古之世”距今大约( )
A.4000 年     B.3000 年     C.2000 年     D.1000 年
(2)研究中古以前的历史,我们采信史料的途径是( )
A.查阅史书文献   B.收集口传资料   C.阅读神话资料   D.考古与文献互证
(3)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历史观?哪一则材料中已具有唯物史观元素?
(4)在中国古代,上述材料中的什么历史观占据着主导地位?你怎样看待这种观念?
2023-01-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新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羋月传》中华月的原型是秦始皇的高祖母芈八子,她大约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卒于泰昭王四十=年(前265年),终年79岁。这一历史时期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芈月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历史上哪-历史时期?(     
A.秦朝B.西周C.东周D.商朝
2.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指出这一时期: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器犁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3.在这大变革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阅读以下诸子的言论
①夫民之性,恶劳而乐……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④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
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判断以上言论所属学派,其中属于儒家的涂写A,属于道家的涂写B,属于法家的涂写   C,不属于以上三家的涂写D。【涂写在答题纸上】
4.同一时期,在右图中实践“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2022-11-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光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吕思勉先生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于是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克己复礼”,尊崇“周公”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021-08-11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愿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材料表明
A.分封制的崩溃已经是大势所趋B.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
C.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不为时代所接受D.鲁哀公大权旁落
2021-08-09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六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孟子对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给予“定于一”的建议。对梁襄王“孰能一之?”孟子的回答是
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B.灭邪辟之说,统纪可一
C.史官非秦记皆烧之D.以法为本,一断于法
2021-02-1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为仁”,力图复兴
A.中央集权B.礼乐秩序C.法治社会D.帝国气象
2020-05-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