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某人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提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这人应该是(     
A.孟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2024-03-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先秦诸子关于国家安危问题的讨论(部分)。材料认为,国家“安危”的关键是(     
材料出处
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慎子》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吕氏春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A.国君B.民众C.道义D.宗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屈原在《离骚》中批评夏后、羿、浇、桀、纣等统治者荒淫无道、不修德行、赞扬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德行高迈,因此受到上天的帮助。屈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出战国后期(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B.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C.德行成为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准D.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4 . 战国时期某学者提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在治国理念上则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
2024-02-2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礼法兼施B.尊法敬天C.崇德重礼D.尊君贵贤
6 .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提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主张是(     
A.复兴周王朝B.恢复礼乐制度C.建立新王朝D.崇尚隆礼重法
2024-02-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旨在强调(     
A.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C.实行仁政的治国方略D.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2024-02-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2024-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管子》中提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同时又提出“万物均,百姓平矣”。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些看法反映(     
A.当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B.当时人们解决战乱纷争的思想
C.人们对自然已有了科学的认识D.人们如何处理生产与环境关系
2024-02-01更新 | 26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治理国家应“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据此可知其推崇(     
A.顺乎自然B.道德教化C.严刑峻法D.礼法并举
2024-01-3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