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
A.民族交融不断深入B.奴隶主退出历史舞台
C.社会转型趋势初显D.争霸战争进一步激烈
2022-05-20更新 | 30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这些在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这表明《楚辞》
A.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B.可用于证实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先秦时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认为,“抱法处势则治”“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据此可知,先秦儒法两派
A.主张积极进取的发展观B.呈现统一合流趋势
C.认同礼法结合的合理性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仁,爱也。义,利也”。这些与“利”相关的言论
A.体现重义轻利的观念B.反映重农抑商的经济主张
C.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D.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
5 . 商周时期,地名经常随着族群的迁徙被"复制"和"移植"到较远的区域,导致"异地同名"现象非常普遍;战国中后期以降,这一现象大为减少。对此,最合理解释是
A.铁犁牛耕促进定居生活的形成B.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
C.多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D.郡县体制的逐步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
思想主张出处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韩非子》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君书》
A.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B.法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C.法家与儒家追求的目标相悖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2022-02-25更新 | 437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战国中期,齐国建成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囊括了当时各主要学派。这些主要学派义分化成不同流派,都喜欢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他们“不治而议论”一不承担具体行政职务,只是教学授徒、著书立说,其中有名有姓者76人。这反映出
A.私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B.齐国引领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C.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阵地D.士阶层的政治意识显著增强
2022-05-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盟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转为诸侯国内的大夫兼并,如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兼并得只剩韩赵、魏三家;鲁国由季孟、叔"三桓”共同执掌大政变为“政在季氏”。这说明,春秋后期:
A.诸侯脱离王室控制B.封建官僚体制确立
C.政治转型趋势加强D.贵族世袭制度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记·平准书》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款项刀布之币兴焉”;今考古也发现,在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中,往往同时发现有几个国家的货币,如1963年山西阳高出土的一批布币,分别有赵国、魏国和韩国的铸币。这表明,战国时期
A.统一趋势明显B.统一市场形成C.商业往来频繁D.地域差别明显
2021-11-20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文献记载,晋国原来的亩制是百步为亩,而到了春秋晚期,晋因六卿都在自己的领地内改变了亩制,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规,韩、魏的新亩制是二百步为亩,而赵氏所用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这反映出春秋晚期(       
A.土地兼并现象加剧B.诸侯之间国力竞争加剧C.出现社会转型趋势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