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019-01-30更新 | 1992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福建卷)
2 . 商鞅指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该论述
A.指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B.表达对秦国现状的担忧
C.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注重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3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2021-02-05更新 | 451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2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诊断考试文综历史卷
4 . 商鞅认为夏禹没有遵循虞舜之法,周朝没有遵循商朝之道,所以称王天下,尤其是武王因为“逆取而贵顺”,最终得以统治天下。这一言论旨在(     
A.批判儒家王道政治B.宣扬以古鉴今的历史观
C.建构新的治国模式D.论证武王伐纣的合理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促使秦国富强。在宋代,商鞅受到士人的不断议论。北宋思想家张耒认为从短期来看,商鞅变法促使秦兵强民壮;但从长期来看, 却导致下情难以上达,遂招致“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苏轼在《商君功罪》中指责商鞅论功行赏的措施使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使秦人只“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除此之外,苏轼认为商鞅变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严刑峻法代替了周公、孔子的平易近民与忠恕之道。 宋代君王认为儒家思想利于士大夫道德意识的培养。 ……宋代统治者提倡以儒治国,反对商鞅的“重刑轻赏”的法治观念。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在宋代受到批评的原因。
6 . 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B.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C.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D.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8 . 商鞅变法后,秦国按照法家弃绝“文学”、“智术”的主张,实行禁言、思民政策,“以民于战”,结果秦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出
A.秦民好战促进了秦朝统一B.秦国具有崇尚战功的传统
C.统治者政策影响社会风尚D.商鞅变法提高秦国国力
9 .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内容
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夏朝,便有了连坐制的雏形。据《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并处死,这是族刑在立法上最早的记载。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商鞅主持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连坐制”。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正是连坐制度将秦国打造成部了一个绝对掌控在君主手中的社会,国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商鞅设定的法律如同文一只大网,把整个社会牢牢罩住。连坐制度与宗法制度相伴整个封建文明始终,共同调整维护了几千年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朱永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等


(1)概括商鞅推行什伍连坐制的背景。
(2)指出商鞅推行的什伍连坐制的特点。
2022-02-1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