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2021-02-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约前395年一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璞阳)人,战国时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披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肥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说。秦国遗不拾道,山无盗贼。

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过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蠼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商君积怨太深,前338年,秦孝公前,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客怕“连坐”不敢留宿,真是“作法自毙”;欲逃住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变法。
2021-02-2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2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4 .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改革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达500麦斗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300麦斗的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则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全归为第四等级。当时,前两个等级均为1000人,后两个等级约30000人。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各级都规定有相应政治、经济特权,军功爵高的,还赐予封邑。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措施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和意义。
(3)指出材料一、二在内容有何共同点?
2021-04-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引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021-02-2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019-01-30更新 | 199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8 .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