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没有废除商鞅新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等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贵族的政治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12-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宽高四子王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于是推行兵制改革以改变现状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征兵制度方面,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为材官、骑士、楼船、轻车等,称为“正卒”,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并承担戍守首都的任务。除郡县普遍征兵制外,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同时,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面对秦的强大,魏不敢再把它视为“戎狄”,公元前33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从此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同秦会盟的局面。

——摘编自张利《浅谈秦国军事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兵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兵制改革的作用。
4 . 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 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 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 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 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 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 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 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家庭制 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整顿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其改革的实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变法中,商鞅规定,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而且收获量大的免除当服的徭役,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爵秩等次,以显尊贵。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为了巩固地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商鞅还通过赋役制度如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等,大力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于商鞅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与楚、齐等国在春秋末就有铸币相比,晚了好多年。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之二.春秋战国秦汉卷》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