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两次颁布《分户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公元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属违法行为。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推行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按军功爵制分配国家土地,并推行实物地租制改革,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采用与推行农战结合政策相适应的鼓励农业生产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秦国的农业生产取得显著的发展;通过实物地租制将粮食等农产品收归国家掌控,实现了富国的目标。商鞅通过整顿户籍制度,进一步掌握秦国的人丁兵源,为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奠定了基础。商鞅推行军功爵制,将军功与利益挂钩,调动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强兵的目标。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其“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在于“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秦孝公在位时,由于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得到较顺利的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势力对商鞅反攻倒算,由此造成商鞅叛逃被杀的悲剧。

——摘编自李玉环《商鞅的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商鞅叛逃被杀悲剧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1-03-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