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般认为,商鞅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第一,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第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第三,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助长地方分裂势力。

     ——摘编自邢晨《浅谈商鞅分户令》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户令”颁布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归纳学者们质疑“分户令”的理由。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2022-05-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上善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4 .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今境内之民皆日:‘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信息,说明在研究“商鞅变法”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021-06-1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三幅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019-01-30更新 | 199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大连二十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