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说明
A.史书体例有所创新B.新式选官制度建立
C.社会阶层发生变动D.统一历史趋势显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从荀子开始,儒学出现了由“道”向“术”转化的趋势。在理想与现实中,荀子一改孔孟“从道不从君”的做法,主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这种变化表明儒学
A.与法家思想日益融合B.政治实用性明显增强
C.其民本思想逐渐弱化D.思想保守性逐渐显现
2020-12-01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文登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
A.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17次组卷 | 3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相关记述出处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史记》
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韩非子·定法》
商鞅“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于制民。”
“法者,所以爱民也。”
《商君书·画策》
《商君书·更法》
A.战国时期出现各家学说融合趋势B.社会转型带来了空前的理论创新
C.法家的思想和言行都体现“忠君”D.法家学说蕴含了“民本”的思想
2022-10-23更新 | 287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021-09-09更新 | 1301次组卷 | 4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传统儒学是把天看成是一个有意志的天,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荀子的这种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但又扬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这反映了
A.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B.荀子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
C.荀子顺应了思想合流的趋势D.荀子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021-01-14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这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这
A.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B.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
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2020-06-11更新 | 521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涵
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  )
A.孔子对时代特征的理解B.诸侯有号令天下的权力
C.春秋战国时期霸权迭兴D.周王威望权力至高无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