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23-24高二上·湖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如表可知,当时(     
代表人物学派治国思想
孔子儒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
商鞅法家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君臣共操),二日信(君臣共立),三曰权(君所独制)。
A.儒家讲究诚实守信B.法家适应各国需要
C.各派探索治国途径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023-12-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2023-12-02更新 | 380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虽然赞扬西周的制度,希望“克已复礼”,政治上偏于保守,但他主张对周礼有所“损益”,即进行一些改良。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大声疾呼“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提出,“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要求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编自钱宗范、徐硕如《论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察举制推行之初,实现政权的开放性也是主要目的之一,但由于选人权为个人把持终究无法跳出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并发展为豪门政治。而在科举制下,除极少数情况对应试者资格进行限制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投考,都可以经过寒窗苦读,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与此同时,即便是高门望族,若在科举竞争中无所斩获,亦摆脱不了“无百年之家”的命运。

——摘编自张晓政《从察举到科举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既具有理论水平,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通才”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住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在人才选拔上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相较于察举制有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进步之处及缺陷。
2023-11-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高潮。
(1)填写下列简表的相关内容
学派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儒家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____;②为政以德;③主张恢复周礼
2.教育贡献:①教育思想:____、因材施教等:②首创私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战国孟子1.____
2.人性善
战国____1.人性恶2.主张隆礼重法
道宗春秋老子1.哲学思想:①“____”是世界本原;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①____;②小国寡民
战国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战国韩非子“以法治国”____
墨家战国墨子________”、“尚贤”、节俭(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
阴阳家战国邹衍认为五行同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2)大多数同学认为应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文化形象,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你的看法呢?并请举一例说明理由。
2023-10-2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孔子把社会制度称为“礼”,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此外,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孔子意在说明(     
A.多元一体是文化发展的归宿B.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
C.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D.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
6 . 《孔氏家语》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提出“隳三都”的政治主张:“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孔子“隳三都”旨在(     
A.贯彻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B.遵守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度
C.维护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D.缔造四方臣服的专制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     
A.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
C.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
8 .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
2023-08-14更新 | 64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孔子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他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其间,孔子在各诸侯国一直积极求仕,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这反映出当时(     
A.孔子的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儒学社会影响极其有限
C.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10 .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而先秦时期的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是著名“游士”。由此可见,当时(     
A.社会阶层流动加速B.诸侯争相招揽人才
C.学术文化十分活跃D.诸子百家积极入世
2023-07-1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