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周行分封制,国祚延续 800 年, 但周末中央太弱;秦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加强, 但仅历二世而亡。汉高祖有鉴于此, 兼采两代政治体制之长。这表明在西汉初年(     
A.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郡国并行制得到实施
C.郡县制不利于维护皇权D.郡县制开始全面推行
2023-09-16更新 | 709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率军攻占咸阳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项羽)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此记载可用于解释(     
A.秦朝用严苛法律治理国家B.秦朝征收的田赋税率非常高
C.汉朝依“编户"征发赋役D.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原因
4 . 汉初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黄老之学,如“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景帝重用“善为黄老言”的士人;还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省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措施。采用此治理思想和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B.“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C.“(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D.“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
2022-10-22更新 | 409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市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栽(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大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8 .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

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


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


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书.循吏传》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2021-06-08更新 | 9174次组卷 | 98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先秦时期,君主需向臣下行揖礼(双手合抱,手心向下,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空首礼。汉代,皇帝对“三公”的礼节有“兴”,即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这一变化
A.维护了官僚集团的稳定B.彰显了君主的威严与权威
C.促进了儒家礼仪的完善D.淡化了社会伦理道德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