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汉书》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已经建立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2022-05-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书》载,夏侯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意为高官显爵)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这反映了( )
A.治世不一B.耕读结合
C.半部《论语》治天下D.儒学独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用什么手段有效地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汉书˙元帝纪》中曾经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下列观点中,其治国手段或理念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孔子创立儒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原因。
2021-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8 . 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2021-11-23更新 | 31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摘选自杜佑《通典》卷14《选举二》

材料二   (魏初)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摘编自《魏书·序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三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儒家所规定的五等丧服制度来确定犯罪的大小和刑罚的轻重。西晋《泰始律》首次将这种丧服制度法律化,明确指出:“竣礼教防,准五服以制罪”,使之成为封建法律中一项基本的刑法原则。

——摘选自《论魏晋南北朝刑法原则儒家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氏革命”的具体含义,并分析这一制度变革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初年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结合所学概述当时统治者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的应对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的重要特点,并概括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如图为中国某一古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仔细阅读并判断,该图示意的是
A.西周镐京B.秦咸阳C.东汉洛阳D.明清北京
2021-11-1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