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宋书》载:“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与此同时,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日知录》也提到,东晋以后“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南北方这一差异主要是基于(     
A.门阀制度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主流思想的异变D.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
2024-04-08更新 | 44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等六校2024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东晋朝廷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是一种“亏法违典”行为。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尚书令卞壸弹劾其“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其免官。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A.三省形成制约机制B.礼制具有强制性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法律偏向于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晋时期,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社会矛盾趋向于缓和
C.中原文化长期领先D.少数民族溯清了族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
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06-21更新 | 6205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如表是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民族观,这可用来论证(        
民族民族观   
匈奴刘渊继位之初就历举大禹、文王之例,表明戎夷也可人主中原
苻坚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
鲜卑北魏宣称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以统一南北为己任   
A.民族观念相对狭隘B.民族差别日益扩大
C.分裂割据出现根源D.统一乃是大势所趋
7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B.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2023-06-15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9 . 下图所示为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墓中发掘出的一幅魏晋壁画,画中男女二人分工合作,女子左手环抱着放置种子的器皿,右手将种子撒入地中,男子手执铁农具紧随其后进行培土。该画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     
   
A.土地制度的变革B.民族迁徙的规模
C.经济重心的转移D.农耕文明的拓展
10 . 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2023-05-29更新 | 777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