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汉代时,仁孝先后问题讨论十分激烈,论功则仁为大,论德则孝为先,但整体认为忠君高于孝亲;魏晋时,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形成,即使不肯定孝先于忠,也必肯定忠孝不能两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C.门阀贵族政治的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今日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东晋时期,中书令“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南朝齐明帝时,“诏命始不关中书,专出舍人”,原本为高门所不屑的低微属官中书舍人“势倾天下”。齐太尉王俭曾慨叹:“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指中书舍人茹法亮)!”这一变化表明(     
A.三省体制开始形成B.士庶之别趋于弥合
C.门阀制度走向消亡D.君主权力得以加强
2024-04-0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438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山西省右玉县西北部墓葬遗址中出土了魏晋时期的铜镜残片(图1)和五铢钱(图3)。它们与东汉中原的同类器物,如图2、图4有很大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图1铜镜残片拓片                       图2长宜子孙镜                           图3五铢钱拓片                    图4 “四出五铢”铜钱
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民族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游牧民族继承汉族正统D.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加深
2024-01-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B.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C.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D.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土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12-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运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波浪式离心运动,即汉民族人口由黄河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逐渐向四周扩散,而且在多数地区还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二是北进南退运动,即北方民族不断向汉民族居住的黄河流域推进,并迫使汉民族人口大规模南迁。在中央政权强盛,人民较长时间享受政治安定的条件下,大致以前者为主;在连年战乱或几个政权对峙、鼎立的情形下,则以后者为主。这两种人口迁移运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南移,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晴卷》等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