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下图为北魏六镇(即军镇,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示意图。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与汉族高门地主把持朝纲,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这能够说明孝文帝改革(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B.在民族对抗中失去原有意义
C.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3-05-30更新 | 1312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2023-03-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6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7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
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推知,“新制”包括(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均田制
2023-01-12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书记载,北魏太祖拓跋珪曾“宣赞时令,敬授民时,行夏之正”,孝文帝也曾亲自率领众人躬耕种地,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据此推断他们(     
①认同中原文化②鼓励发展农业③主张严刑峻法④推动民族交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依次应该是(     
A.东汉、蜀、前秦B.西汉、东汉、前秦
C.西晋、东晋、北魏D.西晋、东汉、北魏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