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5 道试题
1 . 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认。南朝《宋书》对北魏祖先的记述中提道:“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北朝《魏书》中提道:“拓跋鲜卑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黄帝以土为德,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些记载反映了南北政权(     
A.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B.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
C.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D.族群界限已经基本消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
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
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
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3 . 南朝将领陈庆之认为南朝是正统所在,“正朔相乘,当在江左。秦朝玉玺,今在梁朝”。北魏士人杨元慎反唇相讥:“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下列史实能支持杨元慎观点的是(     
A.孝文帝改革B.江南经济开发C.前秦统一北方D.安史之乱
4 . 《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     )
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
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
2023-02-12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2024-04-22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9 . 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
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D.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10 . 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