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吏治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魏初,鲜卑贵族擅权,排斥汉人世族,官吏多为武人,无俸禄,按期迁升,以致“竞为聚敛,不思利民”。孝文帝亲政后,按百官职务大小颁行俸禄,并严格纠察贪贿行为。孝文帝还设中正,荐举博文通经之才,立门阀制度,鲜卑与汉族士人皆依凭门第进行考核后入仕为官。此外,他按“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标准评定官吏政绩优劣,行“三年考绩,即行黜陟”的新规,还亲自参与五品以上官员的政绩评定。一时间,官员“求赂殆绝,忧济公私”,国家吏治焕然。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吏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吏治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土地制度)起于此矣。

——摘编自杜佑《通典·食货门·田制》

(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大臣提出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什五税一(即国家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赋);释放奴婢;士兵还乡务农,以功劳行田宅……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至少写出三点)
2024-05-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3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域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方965493
南方111257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注:公元742年为唐玄宗即位时期。)

材料三 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024-05-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匈奴人建立的北凉政权“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匈奴(     
A.华夏文化认同观念较强B.文化传承载体的更新
C.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玄学文化已普遍流行
2024-05-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猜题卷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2024·四川·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前期沿袭鲜卑旧俗,由皇帝将鲜卑人中流行的佳名赐给贵族,作为一种特别恩赐。孝文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将国家的控制伸展至被汉族大族掌控的乡里基层社会后,将赐名的范围扩大到了汉族大族。此后,汉族大族被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并且赐名大多出自《诗经》《周礼》等汉族传统经史典籍。与此同时,孝文帝又将鲜卑贵族的鲜卑娃改为汉娃,要求南迁汉人以洛阳为籍贯,并推动拓跋鲜卑贵族按门第与汉族大族联姻。

——据张鹤泉《北魏皇帝赐名问题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皇帝赐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为汉族大族赐名的积极作用。
2024-05-1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

——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

(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的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

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北)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1)材料反映了(时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2024-05-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至西晋官方户口统计表

年度公元户数口数户均口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12 233 06259 594 9784. 87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4 279 63421 007 8204. 91
明帝永平十八年755 860 57334 125 0215. 82
章帝章和二年887 456 78443 356 3675. 81
和帝元兴元年1059 237 11253 256 2295. 76
安帝延光四年1259 647 83848 690 7895. 05
顺帝永和五年1409 698 63049 150 2205. 07
建康元年1449 946 91949 730 5504. 99
冲帝永嘉元年1459 937 68049 524 1834. 98
质帝本初元年1469 348 22747 566 7725. 09
桓帝永寿三年15710 677 96056 486 8565. 29
三国蜀刘禅炎兴元年263280 000940 0003. 36
魏曹奂景元四年263663 4234 432 8816. 68
吴孙皓天纪四年280530 0002 300 0004. 34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 459 84016 163 8636.57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绘制西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指出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给予阐释。
(3)若探究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除正史记载外,还可收集利用哪些材料?
2024-05-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华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24-04-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