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整理

时间史料   记载
484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
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吏治清明,为后来改革提供了保证。

485
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任魏主客给事中的李世安上书,建议实行均田。这有利于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
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486北魏下令废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486李冲在太和十年的奏疏中,提出了新租调法。一夫一妇每年出帛1匹、粟2石。贫民年龄
80岁以上,允许一子不服役。

493
考虑到北魏都城平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20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天下霖雨,他假装欲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
理,宣布迁都洛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1-11-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吏治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魏初,鲜卑贵族擅权,排斥汉人世族,官吏多为武人,无俸禄,按期迁升,以致“竞为聚敛,不思利民”。孝文帝亲政后,按百官职务大小颁行俸禄,并严格纠察贪贿行为。孝文帝还设中正,荐举博文通经之才,立门阀制度,鲜卑与汉族士人皆依凭门第进行考核后入仕为官。此外,他按“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标准评定官吏政绩优劣,行“三年考绩,即行黜陟”的新规,还亲自参与五品以上官员的政绩评定。一时间,官员“求赂殆绝,忧济公私”,国家吏治焕然。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吏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吏治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统一中原以后,首都平成地处边陲,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平城地区半耕半牧,土地贫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中原至平成又不通水运,一遇灾年,便饿殍遍野。孝文帝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性好读书,“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太和十七年,服丧满三年后,孝文帝为实行“文治”理想,决心迁都洛阳。

——据张凯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二   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规定随迁的鲜卑人说汉语,着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但这一系列改革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北魏在事实上开始放弃了二元帝国的政治架构,丧失了帝国的内在均衡。北魏因此自毁长城,在孝文帝身后不久便陷入严重内乱。

——据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决心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
2024-05-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学者阁步克认为中国古代发展历经秦汉的波峰,到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日本学者川本芳昭也将这一阶段概括为“中华帝国的崩溃”。上述学者持论立足点应是(     
A.民族交融B.国家发展C.江南开发D.制度创建
2024-03-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曹魏张皇后被废一事,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嘉平六年二月)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司马师)……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辛亥,大赦。三月,废皇后张氏。宋代学者胡三省,则指出司马师弑后而非仅废后,并强调曹操杀汉后伏氏,而司马师杀魏后张氏,此不惟天道,亦操之有以教之也。清代学者黄恩彤亦认为:窃谓(曹)操第弑后耳,司马(师)则不止弑后,且弑帝矣。不惟司马(师)之恶浮于操,亦天恶曹瞒,假手司马(师)以倍其报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援引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子以佐证,一为当时大臣文钦给郭淮的书信,太傅(司马懿)既亡,然其子(司马)师继承父业,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废)主弑后,残戮忠良,包藏祸心,遂至篡弑。二为毌丘俭讨伐司马师时向朝廷的上书,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并指出该志《孙峻传》中亦有(孙)仪等自杀,死者数十人,并及公主鲁育(正史确载其被杀)等相似内容。

——摘编自黄树林   曾庆环《胡三省司马师杀张后说探微》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学者赞同“司马师杀张后”说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恪守的原则。
2024-03-2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朝刘宋建立后为加强地方监察,临时委任出身低贱的典签为耳目,行使地方监察职能并给予很大的职权对诸王、刺史的不法和谋异行为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由于典签地位显赫,地方官员往往谈“签”色变。《南史》载:竟陵王萧子良尝问众曰:“士大夫何意诣签帅?”参军范云答曰:“诣长史以下皆无益,诣签帅便有倍本之价,不诣谓何!”随着位卑权重的典签权力的膨胀,其封建官僚的腐朽性也就表现出来了。他们常常以权谋私掠取经济利益,如齐武帝永明八年,兖州刺史西阳王萧子明的典签刘道济“赃私百万”。又永明九年典签何益也是利用职权贪赃百万。在君主的授意下,典签在监察活动中常常超越权限干政。典签活动最盛时的南齐,由于各地刺史的职权被典签干预,分割无法发挥其正常职能,造成了严重后果,南齐高宗萧鸾对典签之弊深有体会,于是下诏:“自今诸州有急事,当密有奏闻,勿复遣典签入都”,典签地位开始下降。至梁中叶、陈朝,典签失去了君主亲信监察官的身份,并恢复原来的文官职守。

——改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41卷齐纪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典签制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典签制度衰落的原因。
2024-0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3月)历史试题
7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建国后,统治者深谙“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的重要性,仿照中原王朝的做法,在京城设置太仓,在地方则设置了州、军镇、郡仓廪,以此储备粮食。对外征讨作战的军队一般会设置临时仓廪来储藏军粮。京城太仓由尚书省属官太仓尚书和大司农属官太仓令实行双重管理;地方仓廪虽然由地方官员掌管,但储备的粮食只有获得皇帝的批准才能出仓。仓廪储备的粮食主要来自田租的征收,还有一部分来自周边少数民族的贡纳。孝文帝时,实行“和籴”之法,即用国家征收的帛、绢、丝、布购买民间多余的粮食,并派巡察大使监督实施。北魏仓廪所儲备的粮食用于保障俸禄、赏赐、军队和赈济之需。北魏后期,为了减轻漕运负担,在水运要途设置仓廪,同时采取卖官鬻爵的做法换取民间粮食。

——据张鹤泉、姜瑞玉《北魏国家仓廪设置及仓储粮食征集与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国家仓廪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国家仓廪建设。
2024-04-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民族交融

材料: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这种双向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对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被汉族文明吸引后,便会加速其由质而文的历程;而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也有利于汉民族摆脱上层社会纤弱庸俗的颓废风气,转而呼唤粗犷和刚健的气质,开始了由文返质的变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别,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024-01-2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王室长乐冯氏,为人聪明明察,读过书,学过算术,是北魏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杰出人物。476年,冯太后临朝称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太和八年六月,冯太后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变化。她重视儒家教育,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她尊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她废止鲜卑族的原始巫术,严令禁止鲜卑同姓通婚的落后习俗。冯太后用人颇具政治眼光,她器重李冲的见识才干,当时的政治措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的谋划。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管教很严格,在其长期影响下,孝文帝成长为一位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的青年政治家。孝文帝说: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缉全国,“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孝文帝后来完全忠实地继承了冯太后的事业,延续了冯太后制定的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冯太后对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成为杰出政治家的原因。
2024-03-26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期,认为既有的法律不完善导致奸吏任意出入人靠、于是“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书官等修改旧文,随例增减”,他本人更是直接参与了法律的制定。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孝文帝下诏:“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北魏特有的门房之诛被废除。孝文帝认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孝文帝时期建立了中华法系很有特色的制度:存留养亲制度,即犯有死罪的人、在其尊亲属尚在又无人供养时,允许该人奉养至其尊亲属死亡,然后再执行刑罚。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也仿照汉族实行俸禄制度,“给百官绢粟有差”。随后将法律最初规定的“枉法十匹,义驻二百匹大辟”改为了“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北魏的法制建设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的法律改革。
2024-03-15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