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2019-01-30更新 | 5211次组卷 | 72卷引用: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22-06-14更新 | 619次组卷 | 9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2022-08-18更新 | 1089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工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2021-03-19更新 | 966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020-05-13更新 | 1078次组卷 | 43卷引用:山东省2020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6 .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畜牧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2021-04-15更新 | 500次组卷 | 9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2127次组卷 | 39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2022-08-18更新 | 185次组卷 | 7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