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族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2: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3: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纳税农民的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材料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3,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具体原因。
(3)依据材料4,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020-04-1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羯D.氐
2020-04-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战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遇到旧贵族势力的阻挠   ③都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   
②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④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下列组合能突出中国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关系的是:
① 赤壁之战     ② 孝文帝改革       ③ 唐藩合亲       ④ 靖康之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 . 战国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的优势,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北魏孝文帝下令全国“禁胡服”。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A.易服目的是营造改革氛围B.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
C.出发点在于实现民族交融D.有力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
6 . 孝文帝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民族观是
A.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本是一家,和谐相处
C.荒服之外,无非藩属D.胡越一家、民族平等
7 .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从语意判断,该史料最可能出自
A.《魏书》B.《隋书》C.《汉书》D.《晋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引文评价的是
A.周文王B.秦始皇C.唐太宗D.魏孝文帝
10 .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文化复苏
2020-02-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6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