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1 . 唐朝实施集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宰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     
A.减少了行政摩擦B.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扩大了选才范围D.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阶层流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儒学独尊D.完善了官员选拔
3 . 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打破了以门第和军功为主的选官标准,采取了通过才能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权管理的制度。隋文帝的改革(     
A.结束了士族参政的机会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巩固
C.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D.巩固了隋朝的持久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公荐”“通榜”“行卷“盛行,最终科举及第的主要多是世家子弟。刘塘在《隐居通议》中说:“唐尤兼采时望,不专词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于文字。”这一变化(     
A.源于科举制度的发展B.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C.推动世俗文化的兴起D.维护了士族门阀制度
5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30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023-08-15更新 | 1160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改革均田制C.精简政府机构D.实行两税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       
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
C.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
9 . 唐朝前期,户籍多记有“计布若干”“计麻若干”“计租若干”(各写一行),不计户等只计课否,一人一行、男姓在前;而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户籍中,只保留“计租若干”或全部略去,户等、课否均录,且不再采用一人一行的录入方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府赋税征收范围得以扩大B.赋役征收种类发生变化
C.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已崩溃D.户籍的财政性功能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吏部尚书崔亮说:“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可见九品中正制是由州郡中正负责推荐,将各品第人物的详情上报吏部,再由吏部授予职位。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
C.使人才选拔制度趋于完善D.使选官用人之权脱离了君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