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世袭制
2022-11-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世官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郡县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高一(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如下示意图。图中选官制度的标准依次是(     
A.军功、品行门第、才能B.血缘、品行门第、军功
C.军功、血缘、才舱门第D.品行、军功、才能、血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这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是(     
久丧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
让爵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
避聘避聘不就或让亲属
报仇家有仇怨,奋身图报
报恩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
A.科举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
2022-09-06更新 | 1052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2022-07-09更新 | 312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为汉代察举制的察举科目与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类目科目察举内容
特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
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
岁举秀才、孝廉二科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
尤异、廉吏二科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
A.注重分类分科选拔人才B.地方主导了官吏的选拔
C.官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D.以道德为依据选拔人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科举制(       
A.实现了无差别的自由投考B.推动了封建政治的进步
C.消除了士族对仕途的影响D.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10 .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