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只重才干轻视道德的弊端B.该选官制度无法选拔人才
C.只重出身导致底层入仕困难D.人为操作使其偏离了初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在中国历史上某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士人间曾出现过一些奇怪的作风: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这种选官制度应为(     
A.世卿世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会将"直言极谏"四字系于"方正"之下,其中还有"以正朕之不逮”之言。因而应举者之对策能大胆直率,切中时弊者。由此可推知,汉代(     
A.重视士子议政素养B.重视士子个人声望
C.皇权受到制度约束D.儒家教化功能增强
2022-12-20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时期概况
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022-08-26更新 | 2232次组卷 | 2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题
7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自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二 隋唐五代是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御史在秦汉隶属于少府,魏晋南朝隶属于内省。隋初,御史“依旧入直禁中”,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自此,御史完全脱离了宫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官。隋炀帝还精简门下省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使门下省逐渐成了掌“省读奏案”的封驳机构。隋朝除御史台之外,增设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吏,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

——摘自贾玉英等《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所谓“科举”名称,就是由“开科取士”或“分科举人”而来。由封建国家设立各科,定期进行统一招考,成绩优秀者授予官职…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所以“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下十人”。…唐朝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据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和基本流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科举制度既为知识分子提供机会也改造了知识分子。阐述科举制度对于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影响。试以故宫的某处重要建筑为例,加以说明。②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试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概括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并分析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2022-05-30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制度
A.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B.考选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封闭
C.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D.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2022-05-18更新 | 37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为此曹魏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后来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曹魏时期施行的新的选官方法的名称,并全面分析该制度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2-03-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