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征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D.“世官制”的废除
3 .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和战时局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